本文共 1225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
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这个数字意味着几乎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人活跃在网络直播中。
也就是说,网络直播不再仅仅是一个展示平台,它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和社交方式。
1、网络直播对广播电视台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因此,与用户能随时随地生产内容的网络直播相比,广播电视台在内容的生产数量上、更新速度上、传播范围上均是不能与之比较的。加之广播电视台固有的传统特性,使其不能充分抓住当代年轻人社交特点,也没有利用好双微等社交平台营造自身的品牌形象。而与受众缺乏深入互动导致了广播电视台不能很好了解受众需求,直击受众“痛点”,故在内容的优化上也难以进步。
久而久之,在网络直播的冲击下,广播电视台的受众市场逐渐缩小,影响力也逐步下降。
2、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融合
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台意识到墨守成规迟早会被淘汰,必须进行媒体融合才能在市场长久立足。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打造全国移动直播平台,央视推出主打移动直播的新闻移动网。这两家传统媒体巨头选择跨入直播领域,无疑是在对外释放一个信号——传统媒体想要重新占领传媒领域的制高点,需要借助直播。
3、直播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
选择直播并非一时冲动,相反,是电视媒体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随着网络的发达,年轻观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观看视频。观众从电视转移到网络平台,广告商也随之转移。对广播电视台来说,广告收入的锐减无疑是经营的一大压力。为了避免观众流失,选择网络同步直播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住广播电视台的栏目收视率,从而保障广告的收入。
另外,借助直播的互动特性广播电视台能更高效的获得观众的反馈信息,以便进行节目的调整和修改,进一步留住观众。
相比体育、教育等行业与直播的结合,电视台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具备更强大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以、专业的媒体视角和更丰富的媒体资源。而直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因此两者的结合将产生更强大的能量。
4、“安全”是广播电视台直播的生命线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一大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是——“加强文化信息安全建设,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安全保障能力”,说明广电的“信息安全”及“安全播出”是广电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广播电视台想要紧跟直播的潮流,就要选择一个能确保“信息”、“数据”和“播出”都安全的专业直播平台。
这个平台应该:(1)设有独立的台长一键播控应用,可直接停止直播或切换备用视频,实时秒级禁播;(2)直播过程中的用户评论、广告等发布进行智能+人工审核;(3)直播系统本地化,所有数据都在本地,做到真正的信息与数据安全。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台的生命线!广播电视台一定要选择安全、专业的直播平台确保直播安全。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13528791/2050102